2008年2月16日星期六

香植球 小傳 (1)

香植球(1927年—2003年11月),香港70至90年代股壇著名人物,有“香港炒股大王”稱謂。因年青時在廣州工作過,深受當時紅色中國毛澤東熱潮的影響,並在來到香港後,將毛澤東思想成功運用于股市,創造了香港股市的一段傳奇。
在上世紀還是要靠內幕消息炒股的年代,香植球卻另辟門徑,花心機認真分析每只股票業務及盈虧,更去鑽研走勢圖,並將毛澤東思想靈活運用於股市,最終憑得一身好功夫,為自己贏來百億身家。
香大俠留給年輕一輩的印象,是1996年將極盡奢華的豪宅“玻璃屋”以6.4億元賣出,創下香港豪宅交易的最高紀錄。這間號稱“玻璃屋”(後改名“創世 紀”)的山頂施勳道二十三號,香植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樓市低迷時,以其太太陳蘊嫻名義,以160萬購得。入住後曾做出多番重建。到1996年香港樓市最高 峰時,他以6.4億元的超高價售予黃坤打理的明珠興業(0988,現稱新銀集團)創下豪宅交易的最高價。
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肆裝修的“玻璃屋”,耗資逾億,但對香植球而言,一億元只是“九牛一毛”而已!因這位“股壇怪傑”身家高達一百億元,而且全都是他從炒賣股票中賺來的。
香植球當年的股票戶口開在新鴻基證券,曾和他交手、現任DBS唯高達董事張天生憶述,香植球在30年前涉足股壇時,已經鋒芒畢露:“1970年新鴻基證券一開業已經是公司大客戶,每日股票買賣都有10多萬元上落,馮景禧當年十分賞識,還替他親自對盤。”
炒股不出三年,香植球已有得意之作,當年他剛將自家投資證券的“泰盛發展”在遠東及金銀交易所掛牌上市,旋即趁旺市炒高泰盛股價,然後發行3000 多萬元新股,收購中環瑞興大廈,開創“印股票換資產”的先河,震動股壇。11年間,由100萬賺到1億,全憑香植球的炒股眼光,他炒股講求“不熟不炒”, 炒的都是新世界(0017)、新地(0016)等地產股。不過,張天生表示,香植球贏大錢的原因,是他自行盤算的一套股市分析理論。“他對每間公司都做過 分析,把無數的數據過濾,才累積最有效制勝的決定。”
香植球常常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: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。”
雖然香植球節節報捷,然而他也有失手的時候。1983年香植球逐漸增持大量地產股。豈料香港樓價一瀉千里,香植球的泰盛曾因此勁蝕過億,還欠下相當債項而 避走新加坡。幸得一班華資朋友營救,“香大俠”才可東山複出;1984年他再戰股壇,在1985至1987年樓價、股價狂升,香植球決定金盆洗手,將泰盛 發展以4.7億元賣予梁伯韜的百富勤(今已清盤),從此淡出香港股壇。
1996年11月,擅炒股票的黃坤親身飛往星洲找香植球簽約,希望他將“玻璃屋”割愛;兩日間促成這項世紀交易,而香大俠自此長居新加坡。
香植球最終成為百億富豪,但他的一生也不無遺憾。例如他淡出香港後投資泰國的泰亞基金,在1997年金融風暴曾蝕千萬美元。這位“股壇怪傑”一死,香港股壇傳奇人物又少一個,亦似乎標誌著一個炒股發達的黃金時代告終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