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7日星期四

Tony - 中資保險公司

3月27日 - 中資保險公司

自從兩間人壽保險公司於證券交易所上市,我一直是熱心的支持者。我對這種業務的喜好要追溯至國衛保險,該公司於1990年代在市場交易,並且最終私有化及 除牌。在宏利(945)決定進行股份化改革以及尋求在多倫多上市後不久,由於該公司在香港以及出乎意料地在菲律賓均有許多保險客戶,宏利因而安排在該兩個 市場以及在紐約上市。

在我看來,此乃是應會賺錢的行業,兼且每年增長,我會稱之為「增長」股。倘若 某人擁有一份保單,他或她會將所需的保險費與其家居按揭分期付款一樣認真地對待,因為拖欠債務可導致喪失儲蓄。同時,管理的基金會穏定增長。銷售人員賺取 的是佣金,而該公司確實擁有龐大數目的員工,因而他們會在經濟衰退時流失,因此,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削減成本。 實際情況已證明如此。

我投資於宏利的增益已證明如我所願,或勝過我的預期,並且是我許多投資組合的中流砥柱。隨著宏利在剛上市時我將國衛的投資轉換至宏利的股份,此股無疑令我感到非常驕傲。

當中國人壽(2628)申請上市時,我感到非常興奮,而當其掛牌時,市場的反應亦不是很熱烈,因而我在此股由8 元下跌至5元時累積。在那個階段,中國人壽在中國保險市場佔有最大的份額,逾70%,但保險業仍處於發展初期。我的感覺是市場佔有率會穏步下降,但中國人 壽的佔有率仍會大幅度提高。這已證明實際情況如此,該公司並且仍然保留44%的業務,平安保險(2318)則上升至第二位。然而,我曾預期海外公司會成為 更激烈的競爭者,不過這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被受制肘,這正是AIG和 宏利遇到的情況。此等公司受到世界貿易公約的保障可自由競爭,但看來障礙尚未清除,海外保險公司仍然處於次要的地位。

然而,一旦中國人壽和平安保險已建立本身的業務,外國公司便會較難與之競爭,而中國人壽會在保險界自鳴得意,正如電訊界的中移動(941),中聯通 (762)則是最接近的競爭者,情況猶如保險界的平安。大型的營運商仍舊是中資公司,而其他營運商只可在市場分享零碎的利潤。然而,這是可以很容易落空的 預測。

中國人壽於2003年在香港上市,平安保險則於翌年上市,而我身為股東之一,當時準備在升值前先等待一段時間,而在其後一年兩者均表現亮麗。不過,中國人壽和平安於2006 年下半年才成為大市的寵兒,並於2007年真的飆升起來。

當中的催化劑是中國市場暴漲,而該兩間公司能夠充份利用中國景氣的市場。中國人壽上升10倍至52元,平安保險在那個階段甚至領先,上升至118元。因 此,這兩隻股份置於致命危險中,原因並不在於市場而是在於其本身,因為他們各在任何新的首次公開招股中獲配發大量的股份,而利潤不斷湧進。

我就是在那個階段曾叫喊:「遏!寶貝」,因為資本溢利決不可能長持維久於這個比率,而我當時貿然地走出來作出警告,說應沽出這些股票。當2007年上半年的數據公佈後,交易收益和保險銷售溢利失衡,變得相當不成比例,而溢利並無其他出路,只能夠下跌。

從完整的盈利報告看,加上去年顯著膨脹的盈利數字,我的擔心得到證實,但在現階段,在股價已經下挫逾50%之時,大家猜想現在會否是買入的好時機。

最後一個季度的業績較之前幾季下跌,必然預警今年的盈利水平可能低於去年所賺的390億元人民幣。年內,保單銷售額僅上升12%,而投資收入則從480億元人民幣上升至800億元人民幣。

但是,大家要考慮到相等於該公司資產淨值的股東資金為2050億元人民幣。這也可與市值相比,按每股28元計,市值達到5700億元,儘管對於一家銀行來説,這可能尚算合理,但大家還是要停下來想一想。

但是,如果公司正使用大部分資金投資於固定資產基金,因保單持有者一般都比較緊張資金的保障,甚於公司的管理可能會如此積極進取,那麼該公司的資產收益超過20%,而這並非舒適的回報收益率。雖然如此,純利及其投資於固定收益股票的較大部分金額,非常接近10%。

此論據亦適用於平安保險,大家必須弄清其是否患上資金過剩綜合症,因為在巨額認購Visa股份,並獲得分派後,他們雙雙投機於美國市場。我懷疑Visa會否成為其長遠投資,但這似乎形容為投機認股更恰當。在此情況下,大家會想知道,平安保險為何向股東索取更多資金。

所以,縱使我不再認為這些股份的價值被荒謬地高估,但在未來幾年中,這些股份的價格很輕易就會遭受打擊,我不會想買入這些股份,而面對今年盈利進一步下降的難關,我粗略估計,中國人壽的2008年盈利將介乎250億元人民幣至300億元人民幣之間。

2008年3月10日星期一

你可以學經濟嗎?

凱恩斯曾經說,經濟是一門容易的科學,但傑出者甚少。我同意這看法。凱氏認為傑出經濟學者甚少的原因,是從事該學問的人要有周身刀:歷史、數學、哲學、政治、藝術等,都要有近於成家的水平。凱氏本人就有這樣的能耐。我不這樣看,雖然自己也算得上是「周身刀」了。

我 認為可以學好經濟的需要有另一些條件的組合,加起來很苛求,所以能學好經濟的千中無一。這些日子網上轉載自己的經濟文章,讀者多,評論無數。同意或不同意 當然無所謂,但我的感受,是一般回應的人不容易學好經濟。我想到學好經濟要有五項條件,可能都是天生的,缺一不可,提出來給讀者考慮吧。這裡要先指出,我 說的經濟學是斯密、馬歇爾、費沙等大師的傳統,與今天流行的有着很大的差別。換言之,我要談的五項條件,是指可以解釋世事、有實踐用場的經濟科學。

一、 論事客觀。這條件,經濟學遠比其他科學困難。這是因為所有經濟話題,或多或少牽涉到個人的切身利害:你可以做到像火星人那樣看地球的人類嗎?人民幣升值對 我有利,但對要轉到工業去的農民不利,於是按理直說。你做得到嗎?當我讀到贊同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學者的言論,我的感受是他們為自己的利益說話。

不抽煙的人偏於支持禁煙;公立學校的教師偏於支持政府資助教育;反托拉斯法例給經濟學者帶來報酬甚高的顧問工作,支持該法例的學者於是無數。是的,如果你不能若無其事地置自己的切身利益於度外,你不應該學經濟。

二、 毫無成見。這也困難。驟眼看與第一項類同,其實不是。我說的沒有成見,是指在再考慮一個舊問題時,你要從零開始,彷彿一片空白,好像以前沒有想過。經濟學 特別需要這樣的處理,因為真實世界的局限變化複雜無比,訊息往往前後不同。對一個問題的看法,過些時再看,知道的局限或訊息有了轉變,觀點可能有別。成見 是墨守成規,不願意把新的訊息放進去再考慮,舊觀點錯了也不知道。

舉個例。佛利民是深交,我歷來敬仰,而他對貨幣的看法深深地影響了我。然 而,在九十年代看到朱鎔基處理中國的貨幣政策時,起初我依佛老之見,反對,但過了兩年我改變了主意,認為朱老可能對;再過兩年我認為佛老之見——以為一個 大國的貨幣不可以下一個固定的錨——是錯了的。到了二○○一,我認為作學生時讀到的一篇我衷心佩服的、佛老寫的支持匯率自由浮動的文章——支持無錨的浮動 ——是錯了的。這樣一來,我對佛老提出的貨幣政策也打上問號了。

舉另一個例。出自洛杉磯的加大與芝加哥經濟學派,我當然信奉市場。今天還是 信奉市場的。然而,跟進了中國的經濟改革,學得多了,對世界有了較為深入的體會,我今天認為因為交易費用往往過高,在好些方面市場的運作無能為力。市場辦 不到的,政府一般不要辦,但還有不少事項政府要考慮插手。

你信奉宗教自由嗎?信奉言論自由嗎?信奉民主投票嗎?如果這些你毫無疑問地信奉, 你有成見,不要學經濟。衡量利弊,我贊同某些宗教自由,某些言論自由,某些事項投票可以節省交易費用。然而,每次有人向我提出這些問題時,重新考慮,我的 觀點或多或少有了改變。你可以批評我的立場不堅定,但我的回應,是經濟學問要這樣處理才對。

三、邏輯天生。搞科學,邏輯不通就完蛋。邏輯是可以學的:大學的哲學系有不少課程。但我認為從經濟分析那方面看,邏輯的本領主要靠天生。如果一個人天生的邏輯推理有問題,怎樣上課學邏輯也幫不到多少忙。數學邏輯可以學,自然科學的也可以學,但經濟學的分析,局限變數太多,邏輯推理比較軟性,或者說彈性比較大,天生有問題的不容易在課本中學得改進。

是 的,比起數學或自然科學,經濟學用上的邏輯的彈性比較大,因為局限的變化層出不窮。這樣看得到某結論,略為更改局限,結論就改變了。推理一百次錯一次,強 可接受,錯兩次學經濟的成就不會高到哪裡去。不是所有經濟名家的邏輯推理皆上選:成名有好些其他因素。但我自己拜服的經濟學者,只要你知道他們的假設,邏 輯推理差不多是永遠不錯的。這應該是天生的本領吧。

四、觀察力強。觀察力也應該是天生的。有些人有本領把平凡的現象看得很尖銳,看得很過 癮,看得很誇張。這樣的本領對學經濟有大助焉。我自己的兒子觀察力強,但他的興趣與經濟扯不上關係。在我認識的朋友中,對經濟現象的觀察最敏銳的可能是劉 詩昆,可惜他不從事經濟學。詩昆這個人聰明,但我更欣賞的是他的觀察力。跟他談貪污,談高樓大廈,談冒牌貨,他的觀察永遠是那麼新奇,那麼過癮,一般人是 沒有想過的。

可能我有偏愛,因為自己喜歡過癮的觀察。經濟學鼻祖斯密的觀察力十分強,但不是很過癮。我重視過癮的觀察,因為比較容易帶來新思維。話得說回來,斯密的觀察不是那麼過癮,新意也不是層出不窮,但他的思想重要。只這一點,就把我這種為過癮而學問的人比下去了。

五、品味獨到。品味這回事,看來又是天生的。音樂天才莫札特是個十分粗俗的人,但品味奇高,於是重要。古往今來,沒有一個作曲家的重要性比得上莫札特。經濟學呢?品味奇高的是斯密,他也於是重要,二百多年來,論重要性,還沒有另一個經濟學者比得上他。

在 我認識的經濟學者朋友中,品味最高的應該是高斯。他的思想也重要。是有趣的現象。同一話題,可以發展的方向有多方面。該話題落在你的手上,你會選哪方走下 去呢?選走某一方可能平平無奇,或是死胡同一個,但選走另一方則可能殺出生機,觸發地震,有機會萬世流芳。要怎樣選才對呢?一般沒有邏輯的依憑,靠的主要 是思想者的感受,覺得選走哪方自己比較開心。這就是我說的品味的決定了。品味不對頭,算你聰明絕頂,從事經濟學不可能有大成。

上述五項,每 項滿分二十,加起來滿分一百。六十分及格,強可學經濟。八十分,苦學,有機會達大成。斯密,我把他的邏輯扣了兩分,其他皆滿,達九十八分。李嘉圖我給他的 觀察力扣五分,總分九十五。馬歇爾的觀察要扣六分,達九十四。費沙的觀察只能扣三分,總分九十七。這幾位是經濟學問的天之驕子了。衡量當今獲諾獎的經濟學 者,除了三幾個,我打的分數只七十左右。

戰勝恐懼





一 隻小老鼠總是愁眉苦臉,因為它非常怕貓。天神非常同情它的遭遇,便施法把它變成一隻貓。老鼠變的貓又非常怕狗,天神就把它變成狗,但它又開始怕老虎,天神 就讓它做老虎,但它又整天擔心害怕會遇上獵人。最後,天神只好把它又變回老鼠,並且說:“不論我怎麼做都幫不了你,因為你擁有的只是老鼠膽。”

這 個故事活脫脫就是講給股市中的投資者聽的。股市上漲,看着天天出現漲停板的股票,他們恐懼,害怕踏空;股市下跌,看着天天出現跌停板,他們恐懼,害怕被 套。無論給他們什麼市場,他們都讓恐懼占據了心房,因為他們擁有的僅僅是人性的劣根性———散戶膽。其結果是:該逢低買進的時候不敢買,該果斷追的時候又 不敢追;該沖高賣出的時候不敢賣,該果斷割肉的時候不敢割肉,優柔寡斷,瞻前顧後,其結果是賣了的漲,買了的跌。在股市這個博弈市場中,因為恐懼,徹底成 為失敗者。

為什麼恐懼具有如此大魔力?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恐懼的本意:所謂恐懼,是在真實或想象的危險中,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。其表現為:神經高度緊張,內心充滿害怕,注意力無法集中,腦子里一片空白,不能正確判斷或控制自己的舉止,變得容易衝動。

恐懼和貪婪是一對雙胞胎,只要是人,只要具有人性,這一對雙胞胎就會永遠誘惑着你。在股市里怎樣才能克服恐懼心理,擺脫這對雙胞胎的糾纏,化“散戶膽”為“主力膽”呢?

其 實,從恐懼的本意和表現來看,恐懼起源於我們自身,發自我們“肺腑”,來自我們內心,是我們自己嚇怕了自己。事實上,也確實如此,任何事情本身並不恐懼, 往往是我們對他們瞭解不夠,或者根本沒有瞭解,處於無“知”狀態,從博弈的角度上講,無形中高估、放大了對手的能力,貶低了自身的能力,因此,失去自信心 不相信自己能戰勝對手所造成的。

認識到這一點,我們就要明白:既然股市是一個博弈的市場,我們的博弈對手———主力,他也是人,他同樣存在 着我們一樣的恐懼心理。正如老羅斯福所言:“克服恐懼最佳的對策,就是勇敢地面對它。”,我們要戰勝的正好是主力,正是因為他們給我們帶來了恐懼。迴避, 只能讓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瞭解對手,只能讓我們永遠將對方置於強大的地位,我們只有徹底瞭解雙方的優劣,做到知彼知己,才會化解我們對對方的恐懼,也才能消 除我們心中的恐懼,然後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,找出正確的方法,百戰不殆。

主力,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信息優勢和資金優勢。對前者來說,我們永 遠無法和對手抗衡,但是凡是利用信息優勢來炒作的,基本上都是概念,題材之類。概念、題材可以說是信息不對稱的必然產物,概念、題材的炒作也必須依靠信息 不對稱才能成功,假如我們的方向、目標放在這裡,概念、題材永遠在不斷變換,我們只能永遠是跟風,處於被動的地位,也就永遠嘆息不能戰勝對手,恐懼自然就 會來臨,所以放棄概念、題材,是我們的明智之舉,回到成長性上面來。

主力的資金優勢恰恰也是主力的劣勢,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。我們只要找 到了主力的七寸,找到了他們的波段啟動點,找到了大盤中線進場點和離場點,我們進出都比他們更快捷、更迅速,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,我們都將對手看得很透 徹,自由進出,“原來主力就這麼回事”,“原來股市就這麼簡單”,自然,我們就可以擺脫恐懼的糾纏,再加上認識到了離場點之後的結果,自然,也就擺脫了貪婪的糾纏;自然,我們的“散戶膽”就變成了“主力膽”。

因此,要想不恐懼,一則,選擇好成長性價值投資理念,永遠處於主動位置;二則,透徹瞭解對手,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