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16日星期三

練乙錚 - 是誰喝采美國政府打救「兩房」?






  美國次按烈燄未熄,這幾天燒到問題重要源頭之一的「兩房」,即「房利美」和「房貸美」(Fannie Mae, Freddie Mac,都是法定俗稱)。這兩個機構上周被傳資本不足(不是頭寸不足「咁簡單」)、可能被聯邦政府接管,於是股價狂跌一半,最終由財政部長保爾森連同聯儲 局貝南奇雙雙出馬,取得國會一致同意之後,於星期日發表支持「兩房」言論,聲明必要時由聯邦政府財政部向「兩房」注資及貸款,再然不夠則還有聯儲局做後 盾,貸款支持不設上限。周一,「兩房」股價續跌,發債集資行動卻相當成功,暫時喘一口氣,整個美國金融市場亦避開一場即時大災難。

  對此,美國的自由市場派拍手稱慶,而政府干預論者卻灰頭土臉。大家也許覺得奇怪,明明是美國政府出重手干預市場挽救垂危公司,不正好證明市場運作出問 題,而一向標榜自由市場的保爾森和貝南奇,又一次屈服於事實面前,不得不放棄原則了嗎?事實並不如此,因為「兩房」對自由市場派來說,正正是「政府必須干 預市場」哲學指導下出現的怪物,幾十年來受反市場派政客保護,儘管經營不善,生意卻愈做愈大,供應了全美國所有房地產按揭融資的一半業績奇佳。的確,「兩 房」有問題,早有徵兆,無論是格林斯平還是貝南奇,都曾向國會和金融界發過嚴重警告(分別在二○○四和二○○七年),一再提出要對「兩房」作重大改革,否 則一定出事。不過,由於既得利益在美國國會的力量太大,一再保住「兩房」的特殊地位,令自由市場派咬牙切齒,故這次出事故,他們自然雀躍三百。

  「兩房」處於美國按揭市場的第二線;在第一線的是銀行、儲貸公司和其他零售按揭公司,這些公司直接提供按揭貸款給置業者,然後把按揭合約轉賣給處於二 線的按揭融資公司,取得資金之後,再貸給其他置業者。「兩房」等按揭融資公司買得這些按揭合約(即按揭供款現金流)之後,一部分留作本公司資產,其餘按質 素整合(證券化)之後轉賣給其他機構投資者,循環不息。轉賣這些證券化按揭資產的同時,一般按揭融資公司繼續承擔按揭斷供風險,只不過買方機構投資者要向 賣方繳付保險金而已。「兩房」主要收入來自這些保險金;風調雨順之時,斷供戶少,這些保險金是白賺,但當經濟景氣逆轉,斷供收樓激增、樓價大幅滑落之時, 保險金收入與賠償投資者損失比較,便是杯水車薪了。為應付這種可能出現的惡劣局面,美國聯邦政府對按揭融資公司有所規定,要求某一最低資本充足率。問題 是,「兩房」雖是十足的私人資本企業,卻有所謂的「政府保薦企業」(GSE)身份,在這關鍵規定上享有特權,即只需持有相當於貸出資金總額的百分之一點三 的儲備資本便算足夠!換句話說,「兩房」有一元三角的儲備資金,便可借出一百元給第一線的按揭零售機構,資金總成本因此很低。還有的是,「兩房」雖然不是 公營機構,不直接拿政府津貼,但投資者都「誤」以為它們背後有政府做靠山,不會倒閉,因此其債券很搶手,發債成本於是比一般私企低,發債量也因此特高。有 此二優勢,其生意做得很大。此外,「兩房」的利潤,免州稅和其他所有地方稅,所受監管,也比一般私企寬鬆。特權即財富,市場估計,「房利美」享受這些特 權,相當於每年得到六、七十億美元的政府津貼。

  市場經濟中的這種天之驕子,因為有恃無恐,往往經營不善,要靠各種合法或灰色政治庇護,才能生存,「兩房」也不例外,在美國國會中有一大堆支持者,一 般都是民主黨議員。為什麼是民主黨呢?一來「房利美」是美國一九二九年經濟大恐慌之後、民主黨總統羅斯福「新協約」(New Deal)之下的產物,專向中下階層派送減免費午餐。這種減免費午餐在當時確有其迫切需要,無可厚非,但其後經濟復元,「房利美」卻愈長愈大,未幾更衍生 了一個「房貸美」(前者的服務對象是銀行,後者的是儲貸公司),表現出「無比生命力」!二來美國民主黨人競選,常常以減免費午餐吸引中下階層選民,「兩 房」投其所好,以其融資和營運優勢,幫助一線機構推出各種減費按揭、「無證」按揭(''no-doc'' mortgages,即不需以個人財務資料支持的按揭),成為該等政客競選彈藥;投桃報李,這些政客當然在國會中事事袒護「兩房」,擊退自由市場論者進 襲。

  不料,次按風暴威力太大,違反市場運作規律的「兩房」終於招架不住,「大得不會倒下」的神話破滅,還是得靠政府打救,弱點盡露。保爾森和貝南奇當然不 會只當黃大仙,打救之餘,已經開列條件,要求國會授權加緊對「兩房」監管,與其他私營融資機構一視同仁;社會上的自由市場派勢力如《華爾街日報》,更進一 步要求財政部作出終極干預——接管「兩房」,徹底整頓之後分拆出售,實行釜底抽薪解決問題。

  「兩房」背後的政治很複雜,一些言論或以為美國政府這次出手干預是偏離自由市場原則,搞不好有人更會以此為據,支持特區政府於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入市「買起」恒指;這些其實都是誤解。

沒有留言: